台灣分享

解夢,成語,祝福短信www.share4.tw-只爲分享

拜年的由來 | 節日知識

點我,將你喜歡的句子生成二維碼快速分享!

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,是到新朋好友傢和鄰那裡祝賀新春,舊稱拜年。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。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:拜年是向長輩叩歲;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。現在,有些機關、團休、企業、學校,大傢聚在一起相互祝賀,稱之為 團拜 。

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,是人們辭舊迎新、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。 古時 拜年 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,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、祝賀新年如意、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。遇有同輩親友,也要施禮道賀。

拜年一般從傢裡開始。初一早晨,晚輩起床後,要先向長輩拜年,祝福長輩健康長壽,萬事如意。長輩受拜以後,要將事先準備好的 壓歲錢 分給晚輩。在給傢中長輩拜完年以後,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,互道 恭喜發財 、 四季如意 、 新年快樂 等吉祥的話語,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。 宋人孟元老在《東京夢華錄》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: 十月一日年節,開封府放關撲三日,士庶自早相互慶賀。 明中葉陸容在《菽園雜記》卷五中說 京師元旦日,上自朝官,下至庶人,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,謂之’拜年’。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。朝官往來,則多泛愛不專 。清人顧鐵卿在《清嘉錄》中描寫, 男女以次拜傢長畢,主者率卑幼,出謁鄰族戚友,或止遣子弟代賀,謂之’拜年’。至有終歲不相接者,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。

古時,倘或坊鄰親朋太多,難以登門遍訪,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,稱為 飛帖 ,各傢門前貼一紅紙袋,上寫 接福 兩字,即為承放飛帖之用。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。清人《燕臺月令》形容北京年節: 是月也,片子飛,空車走。 成為時尚。 大戶人傢特設 門簿 ,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,門簿的首頁多虛擬 親到者 四人:一曰壽百齡老太爺,住百歲坊巷;一曰富有餘老爺,住元寶街;一曰貴無極大人,住大學士牌樓;一曰福照臨老爺,住五福樓。以圖吉利討口彩。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、賀年卡,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。

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。宋人周輝在《清波雜志》中說: 宋元佑年間,新年賀節,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 。當時士大夫交遊廣,若四處登門拜年,既耗費時間,也耗費精力,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,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、三寸長,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、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。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。明朝傑出畫傢、詩人文征明在《賀年》詩中描述: 不求見面惟通謁,名紙朝來滿蔽廬;我亦隨人投數紙,世憎嫌簡不嫌虛 。這裡所言的 名刺 和 名謁 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。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,既方便又實用,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。

大約從清朝時候起,拜年又添 團拜 的形式,清人藝蘭主在《側帽餘譚》中說: 京師於歲首,例行團拜,以聯年誼,以敦鄉情 , 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,飲食宴會,作竟日歡 。

隨著時代的發展,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。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,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。